海南拟髭蟾

Leptobrachium hainanense   Ye et Fei
   

  12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海南吊罗山、五指山和尖峰岭(4雄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雄蟾体长50—55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78;头大而宽扁,吻部宽阔;吻端圆,略突出于下唇;吻棱明显;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2/3;瞳孔纵置;鼓膜清晰,横椭圆形;颞褶明显;上颌齿发达,无犁骨齿;舌大,后端有缺刻且深。
前肢细弱,前臂及手长略短于体长之半;指细长,其间无蹼,指端圆、色浅;指长顺序为3、1、4、2,第二、第四指几乎相等;关节下瘤间有断续肤棱;内、外掌突近圆形,均高大,相距近,分别位于第一、第二指和第三、第四指的基部之间。后肢细短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仅达肩部,左、右跟部不相遇;趾端圆、色浅,第三趾略长于第五趾;趾侧均有缘膜;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及第五趾内侧具微蹼,第四趾两侧蹼达近端关节下瘤;趾关节下瘤与其间断续肤棱不易区分;内蹠突大,椭圆形,为第一趾长之3/4,无外蹠突。
体背面皮肤较为光滑;背部有细小疣粒组成的网状肤棱;四肢背面有明显的长肤棱;颞部、咽喉部及股部腹面满布扁平疣粒;腋腺长径1.5mm左右,位腋基部下方;股后腺圆形或长形;胯部有浅色月牙形斑或呈点状斑。
表78 海南拟髭蟾成体量度(海南吊罗山、尖峰岭)
Table 78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Leptobrachium hainanense Ye et Fei
(Diaoluoshan and Jianfengling, Hainan)
单位:mm
项目 3♂♂ 项目 3♂♂ 项目 3♂♂
体长
SVL 50.2—55.1
52.3 眼睑宽
UEW 5.0—6.2
5.7
10.9% 腿全长
HLL 56.2—59.2
58.0
109.0%
头长
HL 21.9—22.9
22.4
42.8% 眼径
ED 6.1—6.4
6.2
11.9% 胫长
TL 17.5—17.6
17.6
33.7%
头宽
HW 21.5—22.9
22.3
42.6% 鼓 膜
TD 3.9—4.0
3.9
7.5% 胫宽
TW 5.0—5.7
5.5
10.5%
吻长
SL 8.7—9.7
9.3
17.8% 前臂及手长
LAHL 24.0—25.1
24.7
47.2% 跗足长
TFL 25.7—26.4
26.0
49.7%
鼻间距
INS 3.5—4.7
4.2
8.0% 前臂宽
LAD 3.3—3.9
3.7
7.1% 足长
FL 17.1—17.5
17.3
33.1%
眼间距
IOS 6.2—6.4
6.3
12.0% 手长
HAL 11.0—11.4
11.26.2009 21.4%

生活时背面紫褐色,体背面及体侧有不规则的紫黑色细斑及浅色痣粒;上唇缘灰褐色,沿吻棱经上、下眼睑边缘至颞褶后端有一明显黑线纹;眼球上半部浅蓝色,下部黑棕色;前臂及股、胫部各有3—5条紫黑色窄横纹。咽喉部棕色,散有白色痣粒;腹面正中白色,腹侧及腹后部紫褐色,并满布乳白色小痣粒;前肢腹面浅灰色,后肢腹面紫褐色;股后及其腹面疣粒色浅。
第二性征:雄蟾有单咽下内声囊,声囊孔长裂形;有雄性线;指上无婚垫。
蝌蚪:体形较大,第29—38期时,全长平均66.4mm,头体长为24.9mm,尾长为头体长的167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79;生活时背面褐绿色;大蝌蚪背部有少数黑斑,尾部有许多醒目的暗棕色大小斑点;全长达80mm左右的蝌蚪,尾长略大于头体长的167%左右;尾肌发达,尾末端钝圆;吻部高而圆,鼻孔略近吻端。出水孔位于体左侧;肛孔大,斜开于下尾鳍基部右侧。口位于吻端腹面,上唇正中缺1个乳突,下唇乳突较小,口角部有副突,少数副突上具小齿;全长50—80mm时,口部唇齿式多为I∶6+6/5+5∶I,个别为I∶5+5/5+5∶I或I∶7+7/6+6∶I;角质颌强。液浸标本背面茶褐色,深色斑点清晰;腹面灰褐色。即将完成变态者,体长29mm,其特征与成体同。
蝌蚪口腔底部结构(图159: a):舌前乳突3对,第一、第二对呈手状,第一对粗短,有4—5个指状突,第二对位于其后方,第三对在第二对的后方多为单指状;第一对与第三对之间有锥形乳突1—3对;舌原基略显,无舌乳突;无舌前嵴;无口腔底场嵴;口腔底场每侧缘各有细长乳突8—12枚,排成纵行,两侧乳突伸向场中央,有的相遇或略重叠;场内满布疱粒;口腔囊横椭圆形,囊前、后均有小乳突和疱粒;腹腭帆长而宽,有表79 海南拟髭蟾蝌蚪10个量度(海南五指山)
Table 79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Leptobrachium hainanense Ye et Fei
(Wuzhishan, Hainan)
单位:mm
全长
TOL 62.0—76.0
66.4 吻至出水口
SS 14.2—16.0
15.2
62.0% 尾 高
TH 10.0—13.0
11.6
46.5%
头体长
SVL 22.5—27.8
24.9 眼间距
IOS 8.0—9.6
8.8
35.3% 尾肌宽
TMD 6.1—7.5
6.6
26.4%
体 高
BH 9.1—13.0
11.3
45.4% 口 宽
MW 6.0—7.0
6.5
26.1% 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29—38期
体 宽
BW 13.0—16.9
14.6
58.5% 尾 长
TL 38.5—49.0
41.6
167.0%

骨针支持,有分泌窝;帆后缘中部有突起2—3对,中缺刻大。鳃篮呈横椭圆形,宽大于长;两侧篮内各有3个鳃室。
蝌蚪口腔顶部结构(图159: b):鼻前场有乳突1对,其间有疱粒3—5枚;内鼻孔横裂,鼻前乳突1对,单指状,伸向中部;鼻瓣突1对,单指状,位于内鼻孔后二壁缘内侧,伸向前方。鼻后场内有大小不等的锥状乳突15—18枚;中嵴为半圆形,侧嵴乳突呈手状(图146: a的侧壁);口腔顶场呈纵椭圆形,其两侧边缘各有细长乳突9—12枚,场内有许多小疱粒,前部较稀疏,其间杂有小乳突;顶场外侧有许多疱粒或小乳突。两侧腺体带明显,中央部位较两侧狭窄;分泌窝明显;背愕帆中断,左、右近中线前缘部位有细小乳突巧枚左右。

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鼓膜明显;上唇缘无纵斑,体背面及体侧有分散的深色小斑点,后肢背面深色横纹细窄。蝌蚪背面体尾交界处无“Y”形斑,尾部有多而清晰的深色斑点;唇齿式一般为I∶6+6/5+5∶I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海南吊罗山、五指山及尖峰岭等地区海拔290—340m的山间小沟两侧坡地上的草丛中;栖息环境阴暗潮湿,植被繁茂,有高大阔叶乔木及少数灌丛,地面草丛及落叶甚多。成蟾体色与落叶近似,隐蔽于杂草、落叶之间,不易发现;夜间鸣声洪亮,每隔三五分钟发出“噢”的鸣叫声;行动缓慢,不善跳跃。蝌蚪生活在海拔270—770m的中小型山溪的回水幽内或缓流中;小蝌蚪多在溪边浅水石间游动。大蝌蚪白天多隐蔽在水内石下或腐叶之中,有的个体在水凼底层缓慢游动,稍受惊扰,立即钻入石缝间或腐叶层下。
该蟾在林中能捕食昆虫。仅见于中国海南省山区,其数量少,系中国的珍稀蛙类之一。
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
讨论 Vogt(1922)记录海南有Megophrys hasseltii(Tschudi);刘承钊和胡淑琴(1961a)也记载了M. hasseltii,其描述和成体图均引自Boulenger(1908a)。费梁等于1964年在海南采到该种成体和各期蝌蚪(包括变态期蝌蚪)后,刘承钊等(1973)将海南的Megophryshasseltii改名为Vibrissaphora hasseltii。此后,四川生物研究所(1977b)采用Leptobrachium属名,并将V. hasseltii改订为东南亚拟髭蟾Leptobrachium hasseltii。叶昌媛等在《中国珍稀及经济两栖动物》(1993e: 146)一书中进一步研究后,认为海南的拟髭蟾标本与爪哇的L. hasseltii模式标本产地标本的形态描述有明显区别,因而另立为新种,即海南拟髭蟾L. hainanensis。
Zhao和Adler(1993),赵尔宓、赵慧(1994:377),赵尔宓等(1995:表1, 25)将海南的标本记载为Leptobrachium hasseltii。其中,Zhao和Adler(1993: Plates)将泰国西部北碧(Kanchanabury, Western Thailand)的拟髭蟾(眼球上部橘红色)标本照片与海南的L.hainanensis(眼球上部为浅蓝色)等同地载入该书图版内(Plates 5: F)。这一记载被Matsui和Ota(1995)及Matsui、Nabhitabhata和Panha(1999)先后提出质疑,认为泰国的标本与海南标本不同,并指出Zhao和Adler(1993:116)将海南标本记载为Leptobrachium hasseltii是错误的。